English

十四年没能走出“小作坊”

1999-04-16 来源:生活时报 陈 光 陈保国 我有话说

据长江日报报道,在武汉东湖之畔的渔光村,有一栋两层小楼与周围农民的住房相比并不起眼。大多数人更不知道,它的主人李亚明竟是中国最早的电脑专利申请人。

李亚明近日说,他花了14年来开发专利的大部分所得,才建起这栋集居家、办公于一体的小楼。

据报道,如果地上有1万美元,比尔·盖茨是不会去捡的。因为利用弯腰的5秒钟,他可以创造1.25万美元。相比之下,李亚明14年间创造的价值,与中国最早的电脑专利申请人身份太不相称了。

李亚明原先在一家科研机构搞仪器维护,全年真正的工作时间加起来仅1个星期。闲暇时,他钻研起进口仪器上的电脑设备来。1985年4月1日,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,他就申请了2件专利:超小型RM计算机插板和逻辑化简计算纸。

为实施这2件专利,时年30多岁的李亚明辞掉了工作,创办武汉亚光电脑研究所。他的第一笔业务是给湖南某国有企业的尼龙袜加弹机配电脑装置。人家给了1万元钱,中介单位拿走5000元,李亚明除去材料费净赚2000多元。

随后,他的这类业务不断扩大。由于产品装上了电脑控制系统,有的国有企业可以享受国家新产品退税,仅此一项每年就拿到几十万元。虽然李亚明并不能参与分享,但与当时许多发明人处境相当窘迫相比,他觉得很知足。

在武汉电脑城,李亚明还租了好几节柜台,经销日常的电脑耗材。这样既能给自己积累点流动资金,又能给那些进城找工作的农村亲戚提供机会。

纵观微软等国际电脑巨头的发展道路,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竞争、各种观念的碰撞。李亚明采取了一种很现实的生产方式,却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企业自身的命运。微软、IBM等国际大公司开始进入李亚明的视野。渐渐地,他不再满足于给别人当配角了。在自己的专利技术基础上,他着手开发因特网加密设备。

在二楼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工作间里,李亚明的前期开发工作还算顺利,专用芯片都是托朋友从美国硅谷带回来的。但现在他遇到一个最突出的问题:进一步开发所需的庞大资金从何而来。去银行贷款,他拿不出东西作抵押;找企业投资,谁都不愿承担开发风险。

李亚明渴望早日走出自己的“小作坊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